文章来源:由「百度新聞」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1098925011919054&wfr=spider&for=pc"

大數據專家、央行征信中心原資深顧問李銘告訴記者,央行設立百行征信,意在覆蓋無牌照信貸機構經營的信貸子市場。但隨著百行征信所在的信貸子市場嚴重萎縮,在不同子市場間共享征信信息的緊迫性也大大下降了,先前“錯位發展”的布局,逐漸變得難以為繼。
據前述大數據行業人士透露,百行征信此后也逐步調整定位,一家一家和銀行談。根據最新官方披露,截至2020年末,百行征信已拓展金融機構達1887家。
但與此同時,亦有不少小貸公司和網絡小貸公司同步接入央行征信中心的二代個人征信系統。一個關鍵問題在于,對于征信機構的會員單位,“誰貢獻數據,誰查詢數據”是基本規則,接入機構肯定傾向于接入一個擁有更多數據的系統。顯然,央行征信中心的數據更大更全。
在資深大數據研究專家、全國工商聯并購公會信用管理專委會常務副主任劉新海博士看來,這個問題雖然存在,卻不是持牌征信機構發展難的根本原因。“央行征信中心主要提供面向主要信貸機構的信用報告,還有很大的征信服務空間,信貸市場征信服務需求強勁,從價值鏈分工角度看,市場化機構如果根據市場空白提供有特色的服務,就會受到歡迎,這也是監管至今還在嘗試推動市場化征信機構的初衷。”他表示。
據記者了解,由于監管相關要求和“不與市場爭利”的初衷,央行征信中心并不提供征信報告之外的服務。但同時,這也讓央行征信中心的數據開放與共享成為了問題。
一位資深征信研究人士透露:央行的個人征信報告多年來甚至被商業銀行作為某種身份核驗工具使用,但央行征信中心無法開發專門產品。而市場機構需要獲取數據但“無門”,頗為尷尬。


關鍵字標籤:https://www.liidda.com.tw/pric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