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南院組織與定位
為「平衡南北‧文化均富」,帶動臺灣中南部地區的文化、教育、社會、經濟發展,民國93年12月15日行政院核定在嘉義縣太保市設置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定位為「亞洲藝術文化博物館」。
國立故宮博物院之北部院區與南部院區,兩者位階平行,相輔相成,期實現南北文化雙星雙亮點,達成藝術均富的理念。
故宮南院建築及園區景觀
(一)故宮南院博物館建築
故宫南院總面積約70公頃,包含博物館區20公頃、園區50公頃,博物館建築由姚仁喜建築師設計,以傳統水墨畫之「濃墨」、「飛白」及「渲染」三種筆法為概念發想,發展出虛、實量體相互交織的流線形體。
實量體,名為「墨韻樓」,主要功能為展廳及文物庫房;虛量體,名「飛白館」,設有接待大廳、博物館教育空間、餐飲及紀念品商店等。中央走道自南端景觀橋開始,以蜿蜒曲線穿入虛、實量體所圍塑之中庭,即為渲染。這三道曲線,同時也象徵著中華、印度及波斯三個古文明,在歷史長河中匯聚交流,衍生出燦爛多元的亞洲藝術文化。
博物館建築之結構與設備,在抗震、防洪、 環保、安全防災、智慧、便利、舒適等各方面,皆以最高標準進行設計,基礎隔震配置210顆摩擦單擺支承隔震器,可發揮隔震效果。防洪設計以博物館一樓樓版設計,高程為11m,高於200年重現期水位高程。建築物本身已取得鑽石級綠建築標章及鑽石級智慧建築標章。
(二)故宮南院至美橋
至美橋係一座跨湖景觀橋,整座橋在低空形成一道由水面拔然而起之優雅雙圓弧線,橋面跨徑約142公尺,為避免湖中落柱影響原有人工湖底防水效果,選擇以不落橋墩之結構形式,採用大跨度鋼骨單拱橋,橋體結構以不張揚之輕量化設計為原則,結構支撐僅依賴主拱與S型橋面板間的拱樑與肋板,25根長度與角度都不相同 的拱肋,隨橋面板的彎曲形成變化的序列,呈現出視覺上角度漸變的韻律感。
為讓拱肋元素清晰表現並考量橋面與遮陽板排水,橋面中央採空縫設計,可供遊客在橋面上左右穿梭與停駐,觀看兩邊湖面之不同景色。橋面本身稍向南傾斜,橋面南北端高程差1公尺,彷彿輕點水面,營造橋體之輕盈感。
(三)故宮南院園區景觀
園區景觀以滿足博物館觀眾及周邊地區民眾之休閒運動需求,並發揮防洪與生態之功能設計。全園區以園道圍繞,形成一條流暢優美的賞遊動線。伴隨園道規劃有水景花園、熱帶花園、慶典花園等區域,並隨地形起伏配置水景、涼亭、步道等設施。景觀絕佳的眺望點包含南側入口「故宮南院興建記石碑」、藝術之丘、水岸舞臺及出眺景觀平臺等。
願景展望
國立故宮博物院以典藏華夏文物馳名於世,收藏主要源自清宮,集千年皇室精華,藏品含括器物、書畫、圖書文獻及亞洲文物等近70萬件,洵屬世界特有的文化資產。自1965年於臺北外雙溪復院以來,現每年吸引數百萬計之國內外觀眾到院參訪,證明文化是臺灣的軟實力,更是文創、觀光及經濟產業發展的基石。
華夏文明涵蓋於東亞文明中,自古通過陸地與海上絲路,各地文明在廣闊的泛亞洲地域交織聯繫,相互影響、交融;若以宏觀角度探索,不難發現,原被歸類為華夏的文物中,也蘊藏著亞洲元素;而被歸類在東北亞、東南亞地區的文物,也多有展露與華夏文明交流融合的痕跡。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定位為「亞洲藝術文化博物館」,以「放眼亞洲、提升視野」為職志,通過文物徵集、研究、展覽/國際借展、教育推廣等多元方式,致力詮釋、呈現「亞洲」之文化概念與藝術成就。依循「平衡南北‧文化均富」的使命,故宮南院以「藝術扎根」、「連結在地」、「推廣亞洲多元文化」為三大努力方向,期待亞洲燦爛豐富的文明成就,能在嘉義扎根散葉,為更多國內外到訪遊客認識及欣賞。
交通方式
大眾運輸:
高鐵嘉義站至故宮南院>高鐵嘉義站2號出口轉乘
105蒜頭蔗埕文化園區-故宮南院-高鐵嘉義站 、106台灣好行故宮南院線(故宮南院線-台灣好行官網) 、166高鐵嘉義站-鹽水 、168西濱快捷線 、7235北港-高鐵嘉義站 、7702台灣好行 鹽鄉濱海線(鹽鄉濱海線-台灣好行官網) 、黃9新營客運總站-故宮南院 、台灣好行33關子嶺-故宮南院(關子嶺故宮南院線-台灣好行官網)
嘉義火車站/轉運站至故宮南院>搭乘BRT至高鐵嘉義站轉乘
7211縣立體育館-嘉義公園、7212高鐵站-台鐵後站 (BRT全線採用無障礙低地板車輛)
其他路線
106台灣好行故宮南院線(故宮南院線-台灣好行官網) 、7702台灣好行鹽鄉濱海線(鹽鄉濱海線-台灣好行官網)、7303嘉義-雙溪口-長庚紀念醫院、7320嘉義-雙溪口、7326嘉義-朴子(經雙溪口)
其他地區直達
7226朴子-北港(經雙溪口)
自行開車:
地 址:61248 嘉義縣太保市故宮大道888號
服務專線:+886-5-362-0777
本文內容節錄自: 故宮南院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