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 : 紅毛井
分類 : 古蹟攬勝;名勝古蹟
緯度 : 23.477896
經度 : 120.454508
地址 : 嘉義市蘭井街83號
電話 : 無
介紹 : 位於蘭井街與忠孝路交會處附近的紅毛井是嘉義市內年代最久遠的歷史遺跡,為荷蘭人據臺時期(1624-1662)所鑿建,約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因漢人稱荷蘭人為「紅毛仔」,遂將這口井稱為「紅毛井」,而蘭井街更因這口井而得名。
自1635年起,荷蘭殖民當局對外貿易開始穩定,逐步招撫臺灣的原住民。1936年,荷蘭人的勢力範圍逐漸從南往北擴展至嘉義地區,荷蘭東印度公司陸續派駐專任政務員及牧師於諸羅山社從事治理與傳教工作,因派駐人員日漸增多,為供應駐地人員生活與飲水需求,選定諸羅山社的聚落中心開鑿水井,即為今之「紅毛井」。
到了明鄭時期,吳智武總兵鎮守並屯田於諸羅山,設營於紅毛井之北,並整修此井。入清之後,乾隆27年(1762),諸羅知縣衛克堉以此井水甘美,冠於全諸羅山,而以「蘭井泉甘」之名列入諸羅八景之一。《臺灣府志》亦載:「紅毛井,在縣署之左。開自荷蘭,因以名。方廣六尺,深二丈許,泉甘洌於他井,相傳居民汲飲是井,則不犯疫癘。」可知當時的紅毛井為一方井,居民常飲則可免於疫厲之患。此外,清末嘉義進士徐德欽描述此井泉水「清滌襟煩同玉醁,甘回舌本勝瓊漿,茶烹合用銀壺貯,綆汲誰偕雪水量。」
不過到了日治時期,官署已在水井貼上「不適於飲用」的告示。甚至在昭和3年(1928)12月11日的報紙報導紅毛井已成穢水差池,並被磚石填滿。所幸,民國59年(1970)嘉義市長許世賢重修此井,並在井上架設鐵欄,立「紅毛井整修紀念碑誌」。至民國86年(1997)時,嘉義市政府又重修圓形井欄,並在周圍增加意象鋪面的設計。
現在的紅毛井委身於市場旁,曾入選文建會民國90年(2001)網路票選「臺灣歷史建築百景」,有空不妨來此尋訪,懷思古之幽情。
圖片 : http://fun.chiayi.gov.tw/cy2012/images/940/images/紅毛井1.jpg